安徽农垦集团



略谈场办工业企业改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略谈场办工业企业改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04-08-26 浏览次数:2318

潘村湖农场已走过50年的风雨历程,场办工业企业 也已有近40年的发展史。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 深入和安徽省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政策的出台,加快 农垦场办企业改制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改则 立,不改则废;改则兴,不改则退,这已成为广大 干群的共识。而在推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如何对 场办企业在思想认识上进行重新定位,如何从客观 布局上分清主次,正确取舍,如何在改制方式上, 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如何把推动劳动用工制度改 革与推行人性化管理结合起来,则需要引起我们的 足够重视。
一、正确认识场办企业,增强信心,树立以企兴场 的思想
一说到要提高对兴办场办企业的认识,有人便认为 是老生常谈,但这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 没有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和提高,便不可能形成重塑 企业辉煌的信心与合力,更无法消除长期以来一些 人对场办企业的误解与偏见。一些同志甚至认为"场 办企业改没了,关门最好,那样农场就可以卸掉包 袱轻装上阵了。"这些错误观点如得不到及时澄清, 我们就无法从对场办企业一叶障目的片面认识的桎 梏中解脱出来。
首先,我们必须端正对场办企业历史地位的认识。 伴随着农场前进的步伐,场办企业从无到有,从少 到多,从小到大,走过了艰难曲折的漫漫长路,凝 聚着许多人的心血与汗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潘 村湖农场以酒厂、面粉厂为龙头,场办企业发展到 数十家,吸纳了几百人就业,产值占农场总产值的 一半以上,为国家创造近百万元的年税务收入,对 农场经济作出了卓越贡献。后来,由于市场环境的 变化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固有矛盾的困扰与羁 绊,场办企业才逐步陷入困境,出现大幅亏损,但 谁都不能因此而抹杀场办企业的历史作用,即使到 今天,场办企业仍然吸纳了300多人就业,在皖东农 垦诸场中可以说潜力最大,实力最强,独领风骚。 在过去10年中,按在岗500名职工每人每年4000元工 资收入的保守估算,单单工资这一项场办企业就创 造出2000万元的经济收入,舍此,这几百名职工就 得去向土地争饭吃,那么一产的农业职工和农场的 总收益都将大幅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 应该走出"没有工业企业,农场负担更轻"、"工业吃 农业"认识上的误区。其次,必须提高对振兴场办企 业与实践"三个代表",促进职工致富奔小康关系的 认识。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场职均拥有耕地 不足15亩,人均拥有耕地不足8亩,耕地的种植模式 主要是效益不高的一麦一豆。要使职工增收农场增 效,除了亟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土地产出 外,振兴场办企业,谋求二三产业发展是必由之 路。因此,当务之急应该做的是怎样想方设法办好 二三产业,吸引一产职工向二三产领域转移,而并 非一味地把二三产业单位的职工向一产分流,这是 一个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当然因改制的需要, 只是让职工暂时分得形式上的身份田则另当别 论)。农场如果让所有职工光靠土地来奔小康,显 然很不现实。诚然,我们还可以鼓励职工到社会创 业,但事实上真正凭本事到外面闯世界而谈得上创 业的廖廖无几,大多数人外出是靠劳动力谋生,说 白了,就是去与农民争饭吃。事实上农场职工素质 较高,拥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办企业的有利条件甚 至要优于不发达的乡镇,如果我们有能力却不尽 力,该作为而不作为,实际就是失职,就辜负了农 场职工的信任。
第三、农场作为一种区域性治理组织,它的职能并 不单纯是企业性的,还具有广泛的社会职能。从这 个意义上说,农场的行业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农场 的就业出路也不应该只是囿于田间地头,他们完全 可以在工商运建各个领域大有作为,创造辉煌。如 农场的建筑公司过去只在内部打转转,工程量小, 效益差,现在走出去,在淮北市金海岸花园小区建 几栋十一层的高档商住楼,效益上去了,又在社会 上赢得了好的口碑。特别是这方面的人才,在技术 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了可以施展的舞台,有利 于他们脱颖而出。如果农场没有建筑公司,他们甭 说没有机会大显身手,甚至可能连如愿的就业岗位 都没有。因此,农场致力于振兴场办企业其实不只 是为了养活几个人,更重要的是为了为每个人创造 在农场施展才干、实现抱负的岗位和机会,也是为 了树立农场的自身形象,有利于农场更好地面向社 会,走向市场,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实现 组织应有的价值和目标。
总之,我们必须提高对振兴场办企业的认识,增强 信心,树立以企兴场的思想。离开场办企业这个有 力的翅膀,农场经济要实现全面腾飞是不可想象 的;没有场办企业的蓬勃发展,要实现职工致富奔 小康的目标也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而要真正完善农 场的社会性定位,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场办企业 必将功不可没。
二、农场对所属二三产业要从客观上总体把握,实 事求是,正确取舍
微观上的场办企业改制,固然重要,但农场从宏观 角度整合企业,从实际出发有取有舍,扬长避短, 确定重点发展战略,则尤显必要。这就是要从资 源、技术、环境、人才等各方面因素来综合分析所 属企业的现状与前景,给每个企业号准脉,定好 位,不能一要改制便跟风而上,千篇一律,或者脚 踏西瓜片滑到哪是哪儿。在“股不灵”、“卖不 掉”、“变性”手术作不成的情况下,就应该因地 制宜,另辟蹊径。关门大吉绝非良策,其实如果用 人得当、措施有力、制度健全、管理到位,继续采 用国有经营,未必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河南省南 街村的成功,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对一些生产经营 多年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技 术上比较成熟的企业,绝不能以所谓的“弱项”而 轻言放弃,如潘村湖酒厂已有30多年的发展史,所 产“女山湖”牌系列白酒已形成数十个品种,是公 认的老牌子,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且在明光市境 内乃至整个皖东地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酒厂的酿 造技术日臻成熟,已形成自己的口味风格。特别值 得一提是,我们酒厂的烟囱天天冒烟,生产的酒是 远近闻名的放心酒,这些可以说是一笔蕴含巨大潜 力的无形资产。酿酒业素来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自古就有“酒香不怕巷子深”之说,现如今的许多 大型酿酒集团也都是从乡村小镇起家发迹的,与我 们只有一河(淮河)之隔的双沟酒厂虽地处苏北小 镇,却已成行业的巨人,这给我们以无限的想象空 间。如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朝前走,我们为什么就 不能做大做强呢?其实我们的酒厂也曾有过很好的 发展机遇。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国家经济大升 温,全国酿酒业曾有过一场打造品牌大会战,正是 在那次品牌会战中安徽的迎驾贡、双轮王、皖酒、 高炉家等脱颖而出,而当时由于我们只为明光酒厂 匿名生产原酒,充当无名英雄,没有创自己的品 牌,故而痛失机遇,与可能的辉煌失之交臂。这些 年酒厂实行承包经营,在遏制亏损维持生存,保住 家业,不丢牌子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没有开 发的资金,制约了发展势头。如果在招商引资方面 有大的突破,如果有深谋远虑的发展战略,如果引 入全新的经营理念和体制模式,也许不久的将来, 酒厂会重又成为农场的支柱企业。
总之,企业改制,必须从客观上调整布局,从微观 上分析解剖,做到正确决策,合理取舍,突出重 点,有的放矢。
三、坚持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 念相结合,注意发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两个积极 性。
农场办企业的目的有很多,但有两点最为直接,一 是追求经济利益;二是解决人员吃饭问题,对于企 业自身而言这两者常常是矛盾的。要追求利益最大 化,就必须用人少而精,降低用人成本,而相对于 大农场而言,则希望所属企业用人越多越好,因为 企业用人越多,土地承包种植的规模就越大,产出 效益就越高。当企业不得不把解决人员吃饭问题放 在首位的时候,管理者便不可能用更多的精力孜孜 不倦于效益追求,于是效益低下便不可避免。这使 场办企业常常处于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牺牲效益 为大农场解决众多的人员就业却有出力不讨好;一 方面由于亏损严重,因此招致方方面面的批评,压 力很大。同时由于场办企业其实就是国办企业,清 一色使用"国家工人",所以经营者在管理方面,在 决策方面,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束手无策。要搞活 企业,农场必须对场办企业进行人事、劳动用工制 度的改革,给经营者以因事用人、因材取人、因岗 设职的用人自主权。主要做法是实行全员下岗、全 员分流、全员有地、自主返聘。从2003年起,场里 分期分批的将二三产业除了党政一把手和委派会计 外的所有职工关系全部分转到农业分场,悉数分给 身份田,企业然后再根据工作需要和职工申请自主 择优返聘,重新签订用工协议,这样便一下子改变 了职工在二三产企业的原“国家工人”身份,实现 了职工身份与所在企业的分离,引入了乡镇企业灵 活的用工机制,而且企业今后无论是发展或是关 闭,都不再有“固定工”身份待遇的困扰,解决了 “长痛”问题。由于企业副职也采用先分流返聘再 由正职提名任用的做法,既解决了管理人员能上能 下问题,又强化了决策权限,避免了人事关系的过 多牵扯,有利于企业更好更快地融入市场。以前二 三产业连年亏损,到本世纪初,亏损总额高达一、 二百万元,现在基本能实现盈亏总和平衡,甚至盈 利,除了市场恢复,管理加强,农场减负外,应该 说,上述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由于偌大的企业只 有一两个人身份在厂(公司),其他人实际上都是 一种临时工的形式,所以职工便不再有工厂是我家 的感觉,主人翁意识日渐淡薄,党群组织难以发挥 作用,企业的精神支柱也日渐削弱。对此我们必须 高度重视,要防微杜渐,切实处理好各种关系,寻 找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和解决办法,保证企业健康 发展。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倡导自觉、自 省、自律,引导企业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在加 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同时,多一点人性化理 念,多考虑一点职工的所思所想所急,设法增强职 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培养热爱企业的感情,提高企 业对职工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对推动企业形成独 特的文化魅力促进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无疑是十 分重要的。(陶卫东 作者系安徽省潘村湖农场副 场长)
通联:安徽省明光市潘村湖农场
邮编:239451
电话:0550-8051193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