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寿西湖农场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寿西湖农场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发布日期:2003-04-24 浏览次数:3016

2002年寿西湖农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609万元,与 去年同比增加7.1%%。其中一产3003万元,同比增加 9.3%%,二产725万元,同比增加10.2%%,三产1881万 元,同比增加2.7%%,实现利润101.99万元,职均收入 5000元,同比增加16%%,营销1800万斤,同比增加 67%%。+ 2002年各项工作的主要措施是:+ (一)抓经济建设,加快企业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2002年,全 场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总投资26万元的七分场北圹条田改造工程,于 2002年夏季投入使用,使七分场北圹4000多亩土地 当年受益。大豆平均单产由历年来的250斤/亩左右 提高到350斤/亩以上,高产田块达到400斤/亩。当 年亩均增收100元以上,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受益,改 变了七分场北圹地水路不畅、低洼易涝的局面。总 投资980万元的寿西湖第四排涝站于2002年7月竣 工,适逢下旬出现相当于1998年的降雨。据统计,7 月23日~26日连续降雨142mm,由于第四排涝站的投 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全场的外排能力,避免了因连续 降雨造成的灾害。
2.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一是坚持走种子产 业化的路子。2002年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抓 好种子龙头企业种子公司建设,继续扩大种子生 产,全年共收购并销售优质小麦良种1800万斤,实 现利润70万元。还为职工当年增收90万元。2002年 秋种进一步扩大种子生产规模,共预约繁殖小麦种 子4万亩,收购了大豆良种100万斤,为今年的种子 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积极探索种植业结构 调整新路子。在2002年春季召开的全场结构调整会 议上,参加会议的同志普遍认为,在新形势下,原有 的种植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午收前场组织各 基层单位赴周边农场及江苏等地考察、调研,回场后 各单位纷纷行动,种植秋季大豆时套种玉米、芝麻等 作物,为结构调整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三是积极响 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走林业产业化生产的新路。 本着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全面推动我 场林业生产,去冬今春全场共植树10余万株。按总 公司的统一部署要求,至2003年底,我场将植树1万 多亩。预计未来5~8年,林业收入十分可观。+ 3.民营经济发展又上新台阶。二、三产企业改制 后,民营经济的发展明显加快。个人投资600多万元 的寿西湖饭店,200多万元的尉升宾馆,170多万元 的寿西湖水泥厂三期改造工程,100多万元的西湖加 油站,80多万元的惠雅制衣厂等企业相继投入运营。 由于投资恰当,体制合理,企业经营呈现出欣欣向荣 的局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盘活了国有资产,为 国家和地方增加了税收,还解决了一部分下岗职工 和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维护了农场的稳定。+ 职工养殖业的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2002年,农 场出台扶植和支持发展养殖业的相关政策,部门和 单位通力配合,为从事养殖业的职工在用地、用 电、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全年全场养牛、羊、猪 等养殖户获效益200多万元。+ (二)抓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1.农业单位实行“先交钱、后种地、三费自理”的 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经验。2001年10月,保义分场 实行个人租赁经营,职工先交钱后种地,生产生活 费用和社会保险费自理。通过去年一年的运作,取 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首先是解决了旧体制下存在 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管理人员难以 精简等棘手问题。其次是改过去先种地后交粮为先 交钱后种地,打破以前职工种地负盈不负亏的经营 模式,使职工家庭农场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职工可 以放开手脚,真正按照市场化经济模式经营自己承 包的土地。再次是彻底打破了社会保险“大锅饭” 的体制。过去保义分场上交的各种保险费都是分摊 到土地上去,种地的和不种地的,种地多的和种地 少的,享受的社会保险福利都一样,显然不公平。 社会保险费自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劳 取酬的分配原则。种地多的不多交,种地少的或不 种地的不少交。这样也有利于地权流转和承包种植 土地大户出现。保义分场实行租赁经营是探索农业 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需要在实践上不断积累经 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以利于在场内推广。+ 2.机关及经营性公司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方式的转 变取得进展。去年3月份,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 择,竞争上岗,充分发扬民主,体现公平。改革不 仅将机关管理人员从56人精简到36人,更重要的是 改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大批年轻力 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增强了企 业活力。复合肥有限公司1998年实行股份合作制改 革,改革头两年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近几年,由 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公司一无象样的设备, 二无资金和技术,迅速被市场淘汰,经济效益低下, 连职工工资也发不出来。去年3月份,通过股东大会 解散了公司,人员全员下岗分流,复合肥厂租赁经 营,顺利实现了体制转变。供销公司为了扭转企业 人员冗多、经营亏损的局面,2002年5月实行了以 “精编简政、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供 销公司人员从34人精简到16人,极大限度地遏制了亏 损的势头。医疗制度和医院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 进行之中。去年底,我场已加入六安市医疗保险, 农场应负担的职工医疗费用全额交给医疗保险部 门。职工就医看病按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由医疗保险 部门负责报销。+ 3.积极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随着二、三产企 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农场下岗职工越来越多, 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 农场的稳定和发展,也牵动着全场干部和群众的 心。一是加强培训,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我们 在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 下岗职工培训、转岗分流上,尽可能使大多数下岗 职工实现再就业。去年,先后向六安市劳动部门争 取政策性培训资金10.2万元,为下岗职工举办电 工、电焊、裁剪、饭店服务员等培训班6期,参培人 数200多人。为部分下岗职工转岗分流实现再就业提 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二是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 活。2002年共有270多名职工与农场解除了劳动关 系,其中近200人是自愿与农场解除劳动关系,农场 按规定发放了失业补偿金或补助金80多万元,发放 失业金50多万元。解除劳动关系大多数人凭着他们 的聪明智慧和诚实劳动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实 现了再就业,有的甚至已品尝到事业再次成功的喜 悦。另有200多人实现了转岗分流,有的到农业单位 承包土地,有的到租赁经营企业打工,这些职工在转 岗期间,全部进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按时 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还有100多名年龄偏大的职 工,失去转岗分流和自谋职业的机会和条件,为他们 办理了协议保留劳动关系,每月发给108元基本生活 费,并为他们代缴各种社会保险费。 三是为失业职 工解除缴纳养老保险的后顾之忧。很多二三产企业 下岗职工不怕重新就业,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养老 保险费接续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经六安市劳动 局、寿县民政局同意,场成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 事务所”,为下岗职工办理档案管理、养老保险接 续等事宜,下岗职工只要按时按量缴纳养老保险费 用,到退休年龄可以享受同在职职工一样的退休待 遇。这一做法促进了很多有一技之长的职工自愿与 农场解除劳动关系,减轻了一产职工负担。+ (三)抓规范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1.加强劳动关系管理。去年3月份以来,我场全面开 始清理劳动关系。成立了领导组,抽调了专门人 员,采取集中办公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的办法,结 合清产、清欠、清收保险费、签定劳动合同,理顺 劳动关系。通过一年的努力,共有270多人与农场解 除了劳动关系,其中70多人因欠产、欠款、欠缴保 险费,经反复教育做工作,拒不履行义务被强制解 除劳动关系。这一举措,震动很大,受到了全场干 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劳动关系的清理,促进了产品 上交,缓解了干群矛盾,有力地保障了农场经济正常 运行。+ 2.加强预算管理。年初,对机关、学校、医院、农 业分场下达了经费包干使用指标,每月按计划下拔 经费或报销费用。对经营性公司下达了上交或补贴 费用指标,年终决算超额完成任务核发奖金,完不 成任务扣发工资。这一举措,对加强企业成本管 理,压缩非生产性支出,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良 好的作用。
3.加强物资购销管理。2002年,供销公司销售小麦 1073万斤、大豆833.6万斤,种子公司销售小麦良种 1700万斤。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定价,适时销售, 资金回笼率达到100%%。为保障农场经济正常运转起 到重要作用。+ (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基层党支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党支部 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转变 作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以身作则,带领职工 为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机关各 科室、各部门、立足本职,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 务。安全生产工作警钟常鸣,常抓不懈,全年没有发 生一起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治安保卫工作为维持 一方稳定和为企业保驾护航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计 生部门为2000多名育龄妇女进行了妇检和健康检 查。及时处理了计划外怀孕、超生抱养人员,稳定 了我场低生育水平。加强来信来访工作,把矛盾尽 可能化解在萌芽之中。电力供应部门一手抓安全生 产,一手抓电力设备完好畅通,确保了汛期排水和 居民用水。工会、共青团、妇女等组织积极做好本 职工作。为农场经济建设创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
(寿西湖农场场长 刘国强)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