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日报:提质增效 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国企转型发展的故事4

安徽日报:提质增效 打造现代农业航母——国企转型发展的故事4

发布日期:2019-09-09 浏览次数:5596

“那时沿江是成片的芦苇荡,垦荒种地全靠人工和牲畜”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农业“国家队”加快转型步伐

在安庆西郊,大观区、怀宁和望江三县(区)交界处,有一大片良田,长江与皖河在此交汇并天然形成一片圩区,这里是安徽农垦皖河农场。日前记者在这里看到,良田成方,沟渠成网,稻菽成畦,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若时光倒流到6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蛮荒之地,河汊纵横,芦苇丛生,虫蛇肆虐。

朱华忠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皖河人,上世纪60年代就在皖河农场工作。提起当时的生产场景,老人记忆犹新。

“那时沿江是成片的芦苇荡,农工们的工作就是垦荒,每天冒着虫叮蛇咬砍芦苇,垦荒种地全靠人工和牲畜。”朱华忠回忆,当时生产条件落后,耕地主要靠老牛,辛苦一天只能耕亩把地。但正是在这种极端简陋的生产条件下,皖河人筚路蓝缕,将耕地面积从最初的1万多亩开垦到6万多亩。

良田有了,粮食产量却上不去。“水稻亩产500斤就算高产了,小麦和棉花亩产只有300斤。”在朱华忠看来,粮食产量上不去,除了生产条件落后外,还跟当时的“大锅饭”分不开。

1979年,安徽农垦在全国农垦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举打破了“大锅饭”,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包产到户后,家家都喜获丰收,粮食成车往家里拉。水稻由亩产500斤提高到上千斤,棉花也从亩产300多斤提高到六七百斤。”朱华忠回忆。

近年来,伴随着农垦改革的深入推进,皖河农场完成了公司化改造,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向现代农业企业转型步伐。如今的皖河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土地效益不断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粮仓。

70年栉风沐雨,皖河农场的变迁见证着安徽农垦的改革发展,也是我省农业发展变迁的缩影。作为现代农业的“国家队”,如今的安徽农垦集团拥有土地96.64万亩,全省20个农(茶、果)场已建有小麦、水稻、茶叶、水果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2个,皖垦种子、倮倮大米、雁湖面粉等一系列知名品牌享誉市场,正阔步向现代农业“航母”的目标迈进。

“普通大米只卖2块多钱一斤,我们的有机大米几十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从种高产粮到种优质粮,化“资源优势”为“效益优势”

坐落在怀远县境内的龙亢农场也是一家老牌农场。建国初,这里土地荒芜,土壤瘠薄。1958年,以6个农业生产队为班底,龙亢农场正式筹建,从而拉开了农场垦荒的大幕。

79岁的黄学玺老人是龙亢农场的老职工,他眼里的老农场是“荒草丛生,芦苇根有一人高”。而如今那个曾经亩产几十斤的贫瘠农场已经实现吨半粮大关,是远近闻名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老人给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龙亢农场建场之初,生产条件落后,小麦亩产只有两三百斤;包产到户后,家庭农场兴起,亩产提高到八九百斤;现在随着科技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亩产千斤以上已经不足为奇。

沿怀远县城向西行驶30多公里,有一大片优质水稻田,田野上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水稻下成群的麻鸭穿梭觅食,不时传出欢快的叫声。这里是龙亢农场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开心稻田。

“这200亩稻田实行稻鸭共养,鸭子在稻田里捉虫,还能肥水肥田,种出的稻米特别香,可以卖到30多元一斤!”龙亢农场场长马振辉告诉记者,开心稻田不以追求高产为目的,而是要种出优质品牌粮。为保证稻米的品质,稻田一年只种一季稻,不施化肥农药,稻子收割后种上红花草,红花草深耕后是天然的优质绿肥。

龙亢农场共有耕地3.5万亩,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每年生产优质稻2.8万吨,优质小麦2.6万吨。

“普通糯米售价2块钱一斤,我们生产的优质糯米价格在2.6元到2.8元每斤;一般小麦1.1元一斤,我们供应酒厂的优质麦价格在1.6元一斤。”龙亢农场副场长王永玖介绍,农场种植的优质粮售价平均比一般粮食贵20%-30%,却供不应求。去年龙亢农场与五粮液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其重要的粮食基地,今年又陆续有几家酒企前来购粮。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就要不断升级人们的餐桌需求,生产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这正是农垦的优势所在。”安徽农垦集团董事长詹先豪表示,安徽农垦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上做足功课,积极盘活优质农产品资源,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把农垦的“资源优势”转化成“效益优势”。

“以前割麦靠人工,能手一天最多割一亩地,现在使用大型收割机,一天能割四五百亩”

从人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全要素农业服务让种地更轻松

眼下的皖河农场,水稻已经分蘖拔节,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但是种粮大户们似乎并不担心,因为有农场农服公司的无人机飞防小队给他们保驾护航。

“以前植保主要靠人工,最早使用手压式喷雾器,一人一天能打十几亩地。后来出现了电动喷雾器,一天能打30亩地。现在使用植保无人机作业,一天能打300亩地,大户们再也不用为打药犯愁。”皖河农场农技推广站负责人程大强告诉记者,去年飞防小队作业面积达1.8万亩。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黄学玺老人对往年农忙抢收印象深刻:“以前割麦子全靠人工,能手一天最多割一亩地,后来生产队调来了两台进口收割机,当时很多人围观,2米8的收割台,一天能收六七十亩地。再看看现在的大型收割机,近5米的收割台,一天能割四五百亩,整个农场几万亩地四五天就收完了。”

如今,在龙亢农场的厂房内,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种大型农机具整齐停放,像一台台战车,随时等待田野上的号角。据统计,龙亢农场现有大型拖拉机220台,农具800余台套,收割机108台,农机总动力达2.2万千瓦。

变化的不仅仅是农机具,生产方式也在悄然变化。龙亢农场种粮大户顾献林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眼下正是水稻植保期,顾献林早早预约了农服公司的植保服务,不慌不忙地来到田头,大型植保机来到田间,不到一个小时,200多亩稻田植保作业完成。

“以前种地全凭经验,现在有了农服公司提供全程专业化服务,种地轻松多了,农户乐当‘甩手掌柜’。”顾献林说。有了农服公司的帮助,种地变得简单。“需要农资打个电话就送到田间地头。稻子成熟的时候,农服公司派两台大马力收割机,我这200多亩地,半天就收完了。收上来的粮食不愁卖,直接由农服公司收走烘干仓储。”

为破解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安徽农垦组建了全省首家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摸索出一个涵盖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要素的“331”农服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让农户种地更轻松。

从人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从小机械到大机械,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全程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见证了农垦乃至中国农业的沧桑巨变。如今的安徽农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5%,配方施肥面积达95%以上,实现优质良种全覆盖。

·记者手记·

小麦亩产从建国初的两三百斤到现在的上千斤,水稻收割从人工一天一亩田到机械作业一天几百亩……数字见证了安徽农垦的发展,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巨变。记者在农场采访中看到,田野里千亩良田稻菽成畦,库房里大型农机装备齐全整齐排列,管理上智慧化手段全程监管……70年从刀耕火种到机械化、智能化,农垦人正在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9年9月9日安徽日报5版    记者  范克龙 )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