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垦集团



皖河农场八一特稿:渡江战斗英雄马兆美

皖河农场八一特稿:渡江战斗英雄马兆美

发布日期:2007-07-27 浏览次数:2379

 
 
      初次见到马兆美老人,很难把他和渡江战斗英雄联系起来。7月27日,笔者在安徽安庆市西郊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的一间老屋里拜访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耄耋老人。他今年已有84岁高龄了,患直肠癌术后20多年,依然那么硬朗,耳朵有点背,穿着朴素甚至有些衣衫不整,但一但与他聊起来就会发现这位回族老人精、气、神十足,言谈间目光闪烁,手舞足蹈,特别是忆及50多年前那段渡江战役中回民支队的故事,他更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揽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第一个报名参加回民支队
      马兆美出生于一个世代摆渡为生的船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念过一天书。自幼和父亲在一条破船上浪里来风里去,练就了一身好水性,被称为当地马家店(今安徽皖河农场三益回民分场)的“浪里白条”。
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以不可阻挡之势驻扎长江北岸,即将挥师过江直捣国民党反动派的老巢。时年35岁的马兆美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尽管当时已成家且有了一双儿女,但他豪不犹豫地响应号召第一个报名参加回民支队。在他的带动下,马家店有49名水性好的船工请缨参战。与望江县沟口村(今望江县漳湖镇新光村)22名回民合编成回民支队。渡江战役打响之前,这支回民支队集中在西江坝(今大观区海口镇)子江里进行实战演练。
       “当时解放军派来的两位代表都是回民,其中一位姓董,是独臂英雄,腰里挎着两支‘盒子炮’”,说到这里,马老眼里露出崇敬的神情,“另一位姓李,是阿訇(伊斯兰教教职人员),他们不光带我们训练,还关心我们的生活……”
      1949年4月的一天,这支回民支队49名船工一起到马家店清真寺(今三益清真寺)举行一次特殊的礼拜和沐浴活动,按照伊斯兰教风俗,教民在死亡之前要洗一次‘干净澡’(沐浴),以表达心中的虔诚。换句话说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正义事业,回族船工把生死抛在脑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因为,第二天,他们就要出征,奔赴渡江战场。
 
“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
 
       笔者采访马兆美老人时,他的小屋里挤满了回族乡亲,还有一些学生。老人讲述当年渡江战斗的场面时,话匣打开了就收不拢,而且充满激情。而乡亲们显然已不止一次听他的故事会,但每一次都听得那么津津有味。
马兆美水性好,组织能力较强,加上擅长口头表达,因此被任命为回民支队第一小组组长,负责调度指挥三条船。战斗正式开始于那天下午五点钟左右,早春的江水微微有点寒意,为了减轻重量,解放军战士和水手们穿带着最简单的衣物上了船。江面上千帆竞发,枪炮声大作,江面成了一片火海。马兆美和回族船工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划浆,奋勇向前。船工马吉荣倒下了,鲜血染红了江水,其他船工接过浆冲上去;年纪最大的船工50岁的丁宪良腿部受了重伤,但一直坚持划浆,直到把大军送过长江对岸最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
      当天下午,马兆美先后在南北两岸摆渡了三个来回,共护送两个排的解放军战士胜利渡过长江,当船队靠近对岸时,潮水般的口号声超过了枪炮声:“打过长江去,活捉蒋介石。”声音在江面上久久回荡。
马兆美英勇战斗,身上未受一处伤。战斗胜利后,解放军某部为为他们颁发了“协助解放军渡江水手光荣证”,同时授予回民支队“伊斯兰英雄”称号。可惜这两样珍贵的物品均已遗失。据了解,另外一面授予沟口村回民船工的“伊斯兰英雄”锦旗至今仍保存在望江县档案馆。
 
农垦建设的“老兵”
 
      和其他参加渡江战役的回民船工一样,马兆美对政府没有所求。建国后他积极投入农垦建设,成为围屯垦荒的一名新兵。土地改革时期,他当过农业合作社互助组组长,成为积极分子;1957年冬,七个农业高级合作社合并为青少年农场,他又被任命为连长、指导员,带领回族兄弟参与围垦攻坚战,建起了新的家园;195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生产建设兵团期间,他又担任排长,参加长江干堤岁修、防汛抗洪、农业生产等多次重大活动,获得一系列先进荣誉称号。1973年,他光荣退休,仍然参加农垦建设,不久,他患了直肠癌,但他没有向党组织要过一分钱医疗费,所有的痛苦和高昂的费用都自己扛。
       今天,马兆美老人因健康而快乐,因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而伴着他无比幸福,这些红色记忆足以让他安享晚年。
图一:马老在家里接受采访;图二:马老在清真寺留影

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 湖南柏竣建筑工程